網絡輔導的優點

方便和彈性

Gill Jones and Anne stokes在<<網絡輔導手冊>>一書指出「一些受輔者選擇網絡輔導是因他們在地理上居於偏遠地方。」傳統的實體輔導服務中,如果受輔者所在的地點與輔導機構稍遠,交通來回加上服務時間動輒三個小時或以上。

在香港地方,「打工仔」和全職照顧家庭的朋友壓力最大,偏偏他們的時間亦極為寶貴,老實說「有時間都自己抖下啦」,一聽到要花三小時進行「心理治療」,大多都卻步於求助。相反,網上輔導省卻通勤時間,受輔者只需安坐家中,以電腦或手機便可接受服務。Anne stokes在<<網絡輔導手冊>>一書指出「一些受輔者選擇網絡輔導是因他們在地理上居於偏遠地方。」

香港人生活忙碌,以我觀察,人們一天最有空的時間為,晚上八時至十時,而大部份實體輔導機構在這個時間已閉門休息,不能提供服務。網上輔導的服務時間相對彈性,治療師可在晚上八至十時,在家中提供線上服務,讓受輔者在一天中最安心和放心的時間進行輔導。

Diverse people in a supporting group session

提高接受服務的安全感

Anne stokes在<<網絡輔導手冊>>一書指出「「受輔者選擇網絡輔導,是因他們覺得在網絡上的匿名性更有安全感,而且比起實體面談,他們感到較為的羞恥感。」香港社會上對接受輔導存有誤解,「好人好姐」怎會要心理治療?,「係咪心理有問題/心理變態?」,正如不少人求診精神科醫生一樣,從家中出發到診所及等候治療的過程中,會讓他們感到無比壓力,產生焦慮。

而就輔導而言,聽過不少受輔者憂慮到訪輔導機構給家人或朋友見到,擔心輔導員看到他的外表而歧視他等等。對於一般人而言,上述當然是不合邏輯的擔心,但對於情緒困擾或患有焦慮症的朋友而言,這些焦慮就是生活的一部份。相反,網上輔導中,他們有著私隱的選擇,他們可選擇文字輔導,純粹文字的溝通讓受輔者感到被保護。即使是視象會議,也可以選擇關閉鏡頭與治療師進行溝通,當受輔者感到安心和安全感時,他們會增加接受心理治療的動機。

科技進步

自疫症爆發後,網上會議大行其道,大部份的線上實時溝通,都沒有出現延遲或卡頓,科技發達令網上輔導和實體輔導更為貼近,治療師能在網絡中即時回應受輔人,實時觀看到受輔者的反應,加強治療成效。另外,科技發達、網上數據量的增加,亦讓人們在可任何地方上網,並有著良好的網絡流暢性,例如在我們的義務輔導服務中,有些受輔者不想家人知道,便到樓下公園中一個安靜的地方以手機進行網上輔導,過程亦十分順利,可見科技的發展大大加強網上輔導的可行性。

配合個別人士之需要

網絡輔導適合在家中難以外出的人士,例如:殘疾人士或社交焦慮症患者,固然網絡溝通可讓他們在家中接受服務,更重要的是,殘疾人士可以調整視訊角度,讓他們看起來和正常人沒有分別,甚至可以選擇關閉視訊來溝通,讓他們不會因外表而感到尷尬或有負面情緒,至少,能在網上以正常人的身份溝通。

發佈留言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