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輔導員希望使用網絡輔導(上)

在輔導服務中應用新的方法

Kate Anthony在<<網絡治療:實務手冊>>一書中表示「網絡科技已佔據我們生活上的各個層面。」根據Gill Jones and Anne stokes在<<網絡輔導手冊>>一書指出「如果輔導員不參與現時的科技革命,他將會大大落後於競爭對手。」以心理治療服務而言,特別是私人輔導服務,如果他們固步自封,拒絕運用網絡接觸新客戶,長遠而言,他們將商業機會拱手相讓給願意提供網絡輔導的對手。因此,不少輔導員都希望能因應時代的發展,提供網絡輔導給客戶。

切合社會上某類群組的需要

不少群組其實頗為接受網絡輔導。例如,網絡輔導對年青人來說較容易接受,現在年青人的各個生活層面都離不開網絡。例如,社交上使用Facebook、Instagram、微博等、戀愛約會則使用交友應用程式(Dating Apps),購物使用淘寶、Facebook Market等。

青年心理學之父霍爾(S. Hall)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中發展的關鍵期(critical period),其成長特質是「風暴與壓力」及「狂暴與衝突」。不少心理學家都稱青少年是「暴風時期」,他們總是焦慮地尋找角色認同,抑鬱、焦慮等負面情緒不時會出現。

但是青少年較少自行求助輔導,因為他們認為接受輔導,即標籤了有「心理問題」,所以才需要「心理治療」,故此,很多時當他們出現煩惱時,大多會與朋友聊天,外出遊玩或和伴侶傾訴。但是,網絡輔導的非標籤化、時間和地點的彈性、私隱性正正符合他們的輔導需要。

例如,小芬是中六學生,明年需考公開試,她一向品學兼優,但同時,她也感到很大的學業壓力,她曾嘗試向父母和朋友傾訴,身邊人通常會告訴她「要放鬆些」、「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」。但是,隨著公開考試的臨近,小芬感到自己的壓力不減反增,近日更出現食慾不振和失眠的抑鬱徵狀,但是,她的並沒有想過接受心理治療,因為她認為只是心理「有問題」或精神病的人才會進行心理治療。

一日,她在社交媒體 Facebook瀏覽時,無意看到網絡輔導員的網站,觀看其介紹學業壓力及抑鬱症的影片,她頓時了解到自己已出現一部份抑鬱徵狀。而且,從影片中,她感受到網絡輔導員的語氣、聲線十分溫柔親切,相信也是能傾訴心事的對象。另外,她認為網絡輔導不需花費交通時間,對於讀書的日程和時間,不會受到影響,而且十分方便,時間早午晚也可以,於是便嘗試網絡輔導。

發佈留言

Scroll to Top